廊坊环保人心声:治霾,我们一刻不放松!

发布时间:2017-01-11 10:54:49      
摘要:日前,廊坊市环保部门执法人员在不合格加油站现场执法。在一线开栏的话在一线,直击新闻发生的原始场景,捕捉稍纵即逝的人物动态。从今天起...

日前,廊坊市环保部门执法人员在不合格加油站现场执法。

在一线

开栏的话

在一线,直击新闻发生的原始场景,捕捉稍纵即逝的人物动态。从今天起,地方新闻廊坊版推出专栏《在一线》,以前沿视角,选取不同侧面,展现廊坊在改革创新、经济转型、生态建设、民生改善、文明创建等方面的新成就、新变化,寻找并描摹各行各业富有时代特色的新闻人物、文明群像。

新年伊始,我在一线。记者将深入前沿一线,走遍城乡每个角落,聚焦热点话题,深掘发展智慧,聆听百姓梦想,关注未来走向。

□ 通讯员 卢艳丽 记者 解丽达

1月3日,重度雾霾在廊坊已持续数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廊坊市环保局派出的大气污染防治巡查小组又奔赴一线,一家一户排查污染源。

“元旦假期大伙儿也没有休息,这轮污染持续时间长,我们要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廊坊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大气办”)专职副主任、廊坊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说,“治霾,我们一刻不放松!”

廊坊环保人的努力有目共睹——2016年,廊坊市主要污染物指数下降达到既定任务目标,优良级以上好天气增加23天,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退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倒排前十”。

“治霾,谁都不是看客!”

2016年12月19日,廊坊迎来一轮严重污染天气,整个城市笼罩在雾霾中,部分路段能见度不足5米,城区空气质量指数濒临“爆表”。

当日22时,廊坊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度指挥部灯火通明。廊坊市委常委、副市长贾永清正通过视频,与各县(市、区)主管负责人沟通情况。整晚,贾永清逐一了解各地采取的应急管控措施并作出指示。当天,廊坊市委书记冯韶慧、市长陈平尽管因公务没在廊坊,但也接连打来电话询问。

就在霾情最重的这个晚上,国家环保部的督查组刚好抵达廊坊。经过一圈巡查,他们发现检查出的问题都已列在廊坊日常督导检查的曝光清单上。对廊坊治污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环保部的同志们予以赞扬。

坐在指挥部的会议桌旁,廊坊市“大气办”常务副主任、市环保局局长张贵金表情凝重。自廊坊进入“抗霾攻坚月”之后,他没有回家住过一天。前一阵,他90岁高龄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家人见他工作太忙,硬是瞒了3天才告诉他。请假照顾父亲一天后,廊坊迎来新一轮污染天气,张贵金把父亲托付给家人和护工,又返回工作岗位。

2016年12月26日13时,已是午休时间,市环保局大气处工作人员刘炳存还在盯着电脑屏幕做表格。“我们负责随时汇总各县(市、区)现场督导发现的问题,每天要把这些情况形成专报。有时候来不及就不吃午饭,或泡个方便面。”刘炳存说。

“这个月有好几天都是彻夜调度,书记、市长也同样凌晨还工作在抗霾一线。”大气处处长刘炜告诉笔者,他父母的住处离他的单位就几分钟车程,近两个月他却只去过一次。

“治霾,谁都不是看客!生态环境的改变,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李春元说。为了动员公众共同参与抗霾,他先后创作出版了《霾来了》《霾之殇》和《霾爻谣》3部小说,成为火爆全国的抗霾代言人。

李春元的小说在社会上产生了影响。有人看了小说,在网上留言“污染这么严重了,以后会少开点车,多走走路”;有的企业主看了书说“感到很惭愧”,开始主动上节能减排设备。

“治霾,靠科学才能精准!”

2016年12月27日,廊坊市环保局六楼,由“千人计划”专家甘中学博士带头组建的海创智库PM2.5特别防治小组(简称专家组)正在紧张工作中。50人的专家团队在廊坊长期驻扎,其中包括环保部名单上的顶级治霾专家,这在全国不多见。

“为什么要治理燃煤?燃煤究竟对雾霾有多大影响?这些都要有数据支撑。治霾,靠科学才能精准!”专家组执行团队负责人王奇锋博士在电脑上打开“廊坊市空气质量实时管控平台”,为我们讲解实时大气源解析的饼状数据图。

2016年12月16日至19日4天,廊坊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使专家组预测可能“爆表”的3个日子污染程度降低,1个严重污染日变成轻度污染。

“污染如此严重却没有爆表,源于我们的治霾工作细致。”王奇锋介绍,他们将全市划分为县、乡、村三级网格进行监管,责任到人。全市60多个大型传感器、十几架无人机发现污染源随时通报信息。

2016年12月27日一早,在专家组负责数据分析工作的曹兴焱照例打开微信里的“PM2.5巡检工作群”,输入当天的气象信息提示。“一天打扫几次、用哪种清扫设备、哪些路段是重点……每天我们都会给环卫部门发送作业指导。”曹兴焱说。

专家组秘书长胡海鸽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如今却成为一个“廊坊通”。廊坊每一条小街小巷的名称,他比本地人还清楚。两年来,他们为了调研污染源,把廊坊域内的大街小巷几乎走遍。“之前警方捣毁的几个制作地沟油的点就是我们走访时发现的。由于我们经常转悠,连街上的小偷都少了!”胡海鸽笑言。

让胡海鸽感触最深的,是政府各部门对“专家引路”这一治霾方法的态度转变。“开始,有的部门觉得我们是在找麻烦、挑毛病。”他说,“后来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治理效果,开始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只有上下同心,才能打好治霾这场硬仗!”

延伸阅读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