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关注 > 国内 > 正文

解封日的“首日封”

发布时间:2020-04-13 09:20:58      
摘要:3月30日,武汉市教师代表展示为医护人员代写的明信片。受访者供图  晴朗的天气已经持续多日,4月8日一大早,武汉气温就超过了16℃。  ...

3月30日,武汉市教师代表展示为医护人员代写的明信片。受访者供图

  晴朗的天气已经持续多日,4月8日一大早,武汉气温就超过了16℃。

  马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叶,早已由嫩绿转向深绿。路上不多的行人,也都换上了春装。从元月23日封城那一刻,经历了76天、1800多个小时的苦痛挣扎,武汉终于“解封”了。

  江岸区上海路14号,有一栋很有年代感的灰色三层小楼——武汉市邮政局上海路支局。今天这里恢复营业。一层业务大厅里,过年时挂上的红灯笼,还没来得及摘下来。

  一些人陆陆续续来到邮局,将一沓沓印着武汉美景的明信片投递之后,便默默离开了。这些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市民,都是“遥寄武汉情”感恩活动的志愿者:为援汉医护人员代写明信片。

  “京”兵强将、“沪”你平安、“津”字招牌、铭“冀”于心、竭“晋”全力、勇“蒙”果敢、“辽”表寸心、逢凶化“吉”、“龙江”有爱……这1万多封明信片,带着武汉人由衷的感恩之情,雪片一样飞向祖国大江南北。

  这个武汉解封日的感恩活动,是由武汉市青春江岸志愿者团队发起组织的。

  “你们为我们拼过命,但来不及感谢就悄然离去。就让武汉人手写的薄薄明信片,带着武汉的美景和祝福,伴你们回家。”代写志愿者刘新说。

  就像一部时光机,往后余生,这些白衣执甲的逆行者,只要翻开这些盖着武汉解封日邮戳的明信片,就会重新回到这个时候——记得这座城市最沉默的情怀,还有这里最懂得感恩的人民。

  解封的武汉,这份深情值得封存。

  最美的不是樱花,是武汉人感恩的心

  4月8日零点,李紫阳站在武汉市高速路府河出口,看着早已排好队的一辆辆汽车,顺序通过收费站。司机们纷纷摇下车窗,向窗外的陌生人挥手:“再见,再见!”

  一辆车牌“闽H”开头的车主,冲他喊了一声“谢谢”。就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此时此刻,竟把这个27岁的小伙子喊哭了。

  这一刻,多少人百感交集。他说,这是70多天里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李紫阳是青春江岸志愿者团队成员,也是“遥寄武汉情”的发起人。疫情暴发时,他还加入民间自发组建的“武汉精神”志愿者团队,联系、清点物资,负责运送,到任何需要出力的地方。

  虽然听过无数遍“众志成城”,他这回才第一次真正明白它的意义。

  说起“遥寄武汉情”的缘起,实属偶然——广西援汉医疗队队员陈良娇离开武汉时,在机场遇到工作人员送明信片。由于来不及填写,她就联系志愿者李紫阳,询问是否可以代寄印有武汉风景的明信片,给家人朋友留作纪念,也送去一份来自武汉的祝福。

  李紫阳是个急性子,连夜驾车跑了好多地方,才买到几张。他写下祝福,寄了出去。

  后来,在与陈良娇聊天时,他得知广西援汉医疗队不少队员,也希望像陈良娇一样,有一张明信片,在带给家人祝福的同时,也纪念自己的努力。

  于是,在李紫阳的倡议下,青春江岸志愿者团队决定发起“遥寄武汉情”活动。他说,今年3月,武汉最美的不是樱花,而是武汉人感恩的心,“我们要借这一张张薄薄的明信片,为各地逆行出征的援汉医疗队员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送去武汉人的感激和祝福。”

  然而,当时售卖明信片的邮局和旅游纪念品商店,都没有恢复营业。为了不耽误进度,李紫阳一方面请团队志愿者连夜做出小程序,收集医疗队员的代写需求。另一方面发动朋友,四处寻找印有武汉风景的明信片。

  记者打开“遥寄武汉情”小程序,发现界面十分简洁,只有收件人、寄语和代写署名等关键信息。李紫阳解释说:“没有时间做美化。”

  从广西医疗队到四川医疗队,再到河南医疗队……这个小程序在各地医护人员中不断转发,后台信息需求迅速达到上万条,收信地址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地。

  如此大量的明信片缺口,让大家犯了难。他们跑遍了整个武汉,发动周围人转发明信片求购信息,联系各个可能有货的商家清点库存,每天找一点,积少成多。各地援汉医疗队队员的明信片,都被他们“承包”了。

  小程序里留言激增,教师、民警、工人、学生、消防员等普通市民,听闻后踊跃加入代笔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报名系统领取代写任务,写完后由专人收回。

  这些代写志愿者才华横溢,有的作了萌萌的插画致敬医护人员,有的手绘各种武汉特色,并在旁边调皮地标注“武汉周黑鸭代笔”“黄鹤楼代笔”“热干面代笔”……

  代笔明信片每天从全市各个角落汇集而来,最后达到1万多封。李紫阳和七八个志愿者,连续整理了四天才弄完。

  这些明信片上,有着不同于往日的邮戳,刻着“大美江城 正在重启 2020.4.8 湖北·武汉”字样,这是武汉解封日的专属邮戳。“为了给明信片盖上这个特别的戳,我们特意选择了4月8日。”李紫阳向记者展示后说。

  于是,就有了市民亲手邮寄“首日封”的感人场景。

  在这些明信片上,还有一个很显眼的纪念戳——一个红色爱心桃,中间写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中国加油”,底部落款“2020.03.18 湖北武汉”。

  李紫阳觉得这个章“特别赞”,“3月18日是武汉新增确诊病例首次‘零报告’的日子,也是援汉医疗队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日子,武汉邮政局据此特别定制。”

  这些盖着解封日专属邮戳和“清零日”纪念戳的明信片,仿佛是一枚枚军功章,以民间独有的方式,郑重授予每一位为武汉拼过命的医护人员。

  每封明信片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3月28日晚,小学生吴一舟坐在桌边,一笔一划地代写明信片。坐在旁边的爸爸和爷爷,也在对照着手机屏幕,认真抄写每个字。吴一舟全家都是“遥寄武汉情”的代写志愿者。

  调皮的吴一舟写着写着,开始在明信片上天马行空地画画:一个头戴“十字帽”的医护人员,高举盾牌阻挡有着很多触角的病毒,还有旁白——铜墙铁壁!虽然医护人员的腿,被他画得像两个细长的“6”,盾牌好似擀面杖,但丝毫不影响小家伙的自豪与喜悦。

  他挑起眉毛,眼光闪亮,举着这张明信片说,“我终于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了!”

  这些写给父母、爱人、孩子、朋友和老师等人的明信片,内容丰富多彩,可圈可点。河南省援鄂医疗队队员写给朋友,“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殇”,字里行间,透着江湖再相逢的豪迈;

  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写给父母,“报不完的恩,是父母的恩。爸妈安好,便是晴天。您们养我长大,我陪您们变老”,洋溢着对家满满的眷恋;

  有的明信片更像一封信,空白的地方,都被密密麻麻的小字挤满。

  一位江苏省援鄂医疗队队员,用这张薄薄的明信片承载着自己深深的期许,“亲爱的宝贝,妈妈很荣幸有这样一次机会,给你写一封有意义的明信片……每个人都应该有意义地活着,平平淡淡虽好,该挺身而出的时候也不能龟缩不前……宝贝加油!做一个有责任感、有能力的小男子汉!”

  甘肃援鄂医疗队队员冯淑芳还向李紫阳打听,代笔志愿者张成龙的联系方式——在朋友圈看到他为自己代写的祝福,非常感动,希望能直接道谢。李紫阳说,张成龙是一名民警,他们现在已经联系上了,没准儿会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每封明信片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有的关乎亲情,有的关乎友谊,有的则是对恋人的期许。代笔志愿者柳靓葳印象最深的一封明信片,是这样写的:“待到樱花灿烂,春山可望,山河无恙的时刻,你把我带回家可好?”

  代笔志愿者叶媛帮江苏援鄂医疗队贺龙云写完明信片,又加上自己洋溢着武汉式热情的寄语,“共饮一江水,同心战疫情。等武汉痊愈了,我带你,逛三遍汉街,吃六碗热干面,登九次黄鹤楼,看十一次武大樱花。”

  不少医疗队还专门录制了感谢小视频,辽宁雷神山医疗队队员说,“因为疫情我们没有机会亲身感受湖北的美,待疫情退去,我们一定会回来,武汉加油!”

  山东省第十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点赞,“感谢武汉人民用这种方式,让我们带走江城的美景,祝武汉明天更美好!”

  一声声对江城的祝福,也在感谢明信片背后,一个个拼命的武汉人。

  武汉伢要挺住,冇得事!

  刘新是代写明信片的志愿者之一,也是武汉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团队发起人。“扯奇谈怪论冇得用,不单单是写明信片,今天的一切都足以见证,武汉伢为自己城市拼过命!”刘新说。

  历经两个多月的焦灼,他终于有点心情回归主业,“开始琢磨‘有点穷’这个事儿了”。他说,“大家在朋友圈发什么内容,我们的感受最直接,虽然走出伤痛需要时间,但已经有活跃的气氛了。”

  3月24日,他和志愿者团队“无所WEY聚”,带着热辣的小龙虾,去樱花盛放的东湖樱园,欢送重庆援汉医疗队。为了让长期高压下工作的医护人员放松一下,武汉市破例将东湖樱园,单独对医护人员开放几天。

  小龙虾是团队志愿者彭雪帮忙提供的,她自己有家餐厅叫“老城故事”。虽然疫情期间停业,但员工都没有走。疫情刚好转,他们就开始做外卖自救了。当她得知要犒劳医护人员,就争着炮制最地道的小龙虾,打包带过去。

  一眼望去,重庆医疗队给人感觉蛮火辣,他们穿着清一色的红色队服。

  “谁帮你们选的衣服?”刘新问。

  “队长陈老师!别的城市无所谓,我们重庆必须要红色,火锅,红汤火锅!”队员的爽朗回答,引得大家开心大笑。

  刘新形容自己的普通话“还阔以”,但同他的武汉话相比,还差一截儿呢。他不无自豪地向记者“显摆”道:“我滴武汉话就是一管圆珠笔,行云流水,我滴普通话咧,就是一管钢笔,还是一管冇得墨水滴钢笔,写两哈,还得甩两哈。”

  送小龙虾时,有重庆妹子开玩笑说自己胖了十斤。刘新赶紧接茬:“凡是重庆医疗队的妹子,嫁不出去的,武汉都安排啦!”他把这条小视频发出后,留言区里一片“求安排”。也有很多“不满”——“你这个拐子,请把重庆妹子送回来”“你怕是想多了,哪里有嫁不出去的重庆妹子”。

  虽然经历的实在太多,但提起这些留言,刘新觉得十分暖心,两个一衣带水的城市之间的情谊,用这种温情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同长江中的深水潜流,特别厚重。

  从1月末接到亲友求助电话时的无助,到加入志愿者团队为武汉拼命,再到现在迎接春暖花开,刘新觉得这个过程特别“武汉”。

  “武汉伢要挺住,武汉伢不信邪,冇得事!我们不往前冲,难道在屋里头看着微博受气?”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听着特别有气势。

  举国援助湖北、援助武汉的时候,伤痛中的武汉人也一呼百应,毫不费力便集结了大批志愿者。刘新说,仅他所在的“武汉精神”志愿者团队,几天就达到了500人,成员中有开滴滴的,也有开超跑的,但不论什么身份,大家都只是并肩作战、各尽所能的武汉人。

  “武汉精神”志愿者团队因为人数激增,分成三个小组,“无所WEY聚”是其中之一。其队长张帆甚至写了“生死状”:“如果我发生意外,请你们替我尽父亲的责任,将孩子抚养长大;替我尽儿子的责任,为父母养老送终;替我尽爱人的责任,为我的另一半再寻归宿。”

  在物资最紧张的时候,一瓶84消毒液,刘新和几个兄弟都省着用,每人拿一个小可乐瓶灌一点回去稀释,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为武汉拼命的决心。

  志愿者田毅是刘新认为特别“武汉”的人,他平时说话声调又高,还经常带着“汉骂”,口头上满是嫌弃,但骨子里都是深爱。他把老婆孩子安顿好后,自己一个人在外面租一个小房间,一直干到了现在。

  那天,他们去街头寻找滞留武汉的流浪人员,田毅看到后冲他们吼,“有没有饭吃啊!饿着了怎么办!没有饭吃跟我们走啊!”

  武汉封城初期,他们凭借一腔热情,哪里需要去哪里。后来在相关部门指导下,更加有序高效,从接收物资,搜集信息,接单、制单、派单都能统一调度分配。

  刘新所在的“武汉精神”志愿者团队,不仅圆满完成分配任务,而且无一人感染。

  平日里,刘新作为武汉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致力于带给大家欢乐。这几个月,经历了伤痛,也感受了来自全国同胞的袍泽之情,他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那个英雄的武汉从未远去,车水马龙的武汉正在回来。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