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关注 > 国际 > 正文

科技援助,中非合作新气象

发布时间:2018-05-31 09:39:05      
摘要: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郊的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校园内,一座被称作友谊亭的中国古典凉亭格外醒目。友谊亭周围绿树掩映,鲜花盛开,一...
   中非科技合作新模式的拓荒者

20多年过去了,如今已是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的王青锋,对本报记者谈起那段往事时仍很怀念。在乍得的经历不仅让他对非洲有了感情,更萌生了推动中非共同开展科研的想法。他认为,一方面,在宏观生物学领域,出于科学发展需要,中国有必要而且也有条件走出国门,开拓研究视野;另一方面,非洲国家虽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研究需求,但大多面临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时难以独立开展研究。因此,合作对双方都有必要。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开创了我国对非援助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李寅对本报记者说:“中国在增加对非援助的同时,强化‘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理念,将‘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把帮助非洲国家自主发展作为中国对非援助的新形式,帮助非洲开展科技能力建设,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播撒合作共赢种子的友好使者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迄今已开展对非科技人才专业技术培训16次,为非方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80余名,遍布非洲10多个国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奖学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计划等,已接收122名非洲留学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些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将加强非洲的科技能力建设,并进一步促进中非科研合作与交流。

谈到与中国同事一起工作的感受,吉图鲁表示:“在科研领域,我们从中国同事那里学到了知识,这是一种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合作。知识不是‘从上到下’的传输,而是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我称之为‘真正的合作’。中国不像西方那样以‘捐赠者’的角色出现。研究中心合作的基础是友谊,这既是现在的故事,也是我与王青锋教授的故事。”

促进非洲科技创新的助力者

截至目前,中科院已向中非联合研究中心6个专业实验室提供了价值200余万美元的精密仪器设备。乔莫·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微生物专家朱丽叶教授对本报记者说:“研究中心的仪器设备不仅在我们大学是最先进的,在整个肯尼亚也首屈一指。”对于即将和中国科学家展开的合作,朱丽叶充满期待:“在研究中心工作的中国科学家都是在微生物领域具有非常高水平的学者,这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肯尼亚与中国各具优势,通过合作研究能够发挥合力,产生‘1+1>2’的效果,实现对非洲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打造非洲流行病的预警信息平台。”

目前,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根据非洲资源的分布和地域特点,以肯尼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技术需求强烈并与中国有着长期友好关系的国家为合作基点,有重点、分层次地建设了包括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分中心、非洲生态与环境研究分中心、非洲资源遥感联合研究分中心、非洲微生物及流行病控制研究分中心以及现代农业研究与示范分中心在内的5个分中心,60多位中国科学家通过这些平台在非洲开展科学研究,为解决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粮食短缺、环境污染和传染病流行等重大现实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大大提升了非洲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

肯尼亚副总统威廉·鲁托在评价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时说,技术创新有助于肯尼亚解决贫困等问题,对实现经济繁荣与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帮助将让肯尼亚在非洲科研与创新领域占据核心地位。

延伸阅读
评论排行